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.14%,意味着什么?
点击蓝字·关注我们
2024年4月16日,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,结果显示: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.14%,呈提速增长趋势。且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、中西部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 图源:中国科协之声
这无疑是个好消息。那么,好在哪里?
举个例子。前些年笔者初接触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时,听同事们说了一个问题: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,律师接下案子,帮助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打官司,但是案件判决时,涉及律师费的问题,会引起被告反驳,理由往往是“你们提起的是公益诉讼,搞公益的事情,怎么还能收费呢?”有时候法院在判决时对此亦缺乏有力支持。可是律师也需要维持生计,如果连律师费都难以保障,一个诉讼周期往往会持续三五年、耗时耗力需要调研大量资料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,又何以为继呢?将来还有谁会愿意为受损害的公共生态环境发声呢?律师费是对律师劳动付出的回报。社会组织打官司也不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,官司胜诉了,被告支付的环境损害赔偿款也不会进入社会组织的账户,而是用来做环境修复使用。当然,上述问题更多是发生在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法律刚刚开始施行的初期,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好的改观。因为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传播,越来越多的公众具备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科学素质。
白洋淀绿少基地趣自然科普活动 图源:绿会融媒
近日,笔者在出差期间和当地输电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聊天,他跟我讲了他的“痛苦”:公司为了更好地做好服务、加强公众监督,开通了投诉电话,如果谁被投诉了,如果问题的调查反馈没有得到投诉人的认可,就要从工资中扣掉一大笔。但令我想不到的是,他提到虽然会有恶意投诉,但大家能够通过投诉热线来反映遇到的问题,通过协调来解决问题,本身也说明老百姓的素质在不断提升,社会在进步,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。听到这话,我忍不住给他竖起大拇指——这是一位新时代工人的科学素质。
说到这里,笔者也想特别说明下,很多人容易把科学素质理解为具备某些科技知识,更偏向于自然科学方面,而忽略了人文科学。比如人们在审美、历史、哲学方面的观念的引导和普及,会让公众认识到节约是美的、乱丢垃圾是丑的,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不可逆且至今未得到有效缓解的,尊重生命、爱护自然生态环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……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升,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容易沟通和互相理解,公民看待问题、解决争议也更加趋于客观理性,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才能更好的实现。
文章末尾,笔者也想起了在参加2023世界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时,令人印象深刻的在中国任教多年,可以用汉语讲课的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、科普实验中心主任David G.Evans(戴伟)。这位倡导多做现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兴趣的老师,在给学生上课时从来不使用录制好的实验视频。有人问“现场实验,如果万一失败了,怎么办?”他回答说“那这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。”因为一场失败的化学实验,肯定会给学生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,让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。这也是一位优秀教师的科学素质。
参考资料:
本文仅代表资讯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
欢迎转发(请注明来源)。
文 | Tammy
审核 | cherry
排版 | Candy
联系小编:
010-88431370, 17319454776
投稿信箱,欢迎来稿:
v89@CBCGDF.org